汽车前沿_汽车前沿技术
- 时间:
- 浏览:0
汽车前沿_汽车前沿技术
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会通过一些例子和解释详细回答大家关于汽车前沿的问题。关于汽车前沿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文章目录列表:
1.小汽车的技术
2.汽车领域拥抱的四大前瞻科技,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3.新能源的前沿创新技术
4.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
5.2021纯电动汽车有哪些技术突破?
6.小汽车的前沿
小汽车的技术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中,“创新技术”是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创造出的一种新技术,可解决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领域技术难点、技术瓶颈的重要应用性技术。参评的创新技术需在产品上得到实际应用,产品形态为投放市场。
1、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弗迪电池有限公司
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是全球首创的具有高集成效率、高安全防护的动力电池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拉深/挤出工艺制约,并攻克超薄铝壳焊接技术,成功开发长宽比为10:1、厚度为0.3mm的超长超薄铝壳刀片电池,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_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超过60%的体积集成效率。与传统电池系统40%的体积效率相比,体积集成效率提升50%,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600km。同时,基于磷酸铁锂先天的安全优势,刀片电池的紧密组排设计、多功能集成包络设计和系统三明治式结构设计可以从多层级多维度保障动力电池系统安全。
2、 面向海量场景的自动驾驶云仿真_技术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该技术在计算节点中闭环运行全栈自动驾驶算法,并利用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支持一万个以上场景的并行计算,使得1000个测试场景的运行时间从2天大幅缩减至4分钟,并实现全自动化测评。
3、 动力电池_成组CTP技术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_成组CTP技术打破了行业固有的“单体成组模组再成组电池包” 三级成组设计思维,从电池包结构高度集成、新工艺研发以及热管理优化等方面开发了全新的动力电池_成组CTP技术,实现两级成组—“单体直接成组电池包” 。
4、 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通过采用超薄金属双极板、低Pt催化剂、空气侧无外增湿及智能控制策略,有效缩小了燃料电池系统体积,降低成本。
5、 800伏碳化硅逆变器技术
——德尔福科技
该逆变器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和应用了Viper电源开关。该开关高度集成了双面散热技术,并将原来的硅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_)电源开关更换为了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_ET)开关。
6、 基于升腾AI的自动驾驶云服务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HUAWEI Octopus基于“升腾910”AI芯片和AI训练_,通过软硬件加速,自动分析算法、并行仿真等技术实现车云协同的自动驾驶数据快速闭环。
7、 车用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开发宽电流适应性膜电极、_流体分配金属双极板和自调节集成化电堆结构,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的高比功率和高可靠性,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2kW/L,并完成了电堆及其关键部件的工程化开发,成功通过38项车规级验证。
汽车领域拥抱的四大前瞻科技,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汽车领域与科技紧密拥抱,科技创新正触发新一轮汽车行业竞争的序幕。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美剧《霹雳游侠》,在那个年代通过**,人们已经开始展望未来汽车的样子。
细心的你会发现,无论是好莱坞科幻大片,还是紧张刺激的谍战片,似乎都离不开各种高科技的汽车,那些存在于想象之中所谓的“黑科技”,观众的_感觉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前沿汽车技术距离现实越来越近了,特别是曾经科幻**中的汽车黑科技,已经慢慢从虚拟走向现实。
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不再只是一种出行工具,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车展还是消费电子展(CES)上,车企们通过将_新科技整合在汽车领域,构建出未来智能移动生活方式,不断刷新我们对“汽车”的认知。这其中,科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传统车企正积极调整战略,探索汽车与科技如何更好结合。
今天马拉车市将盘点那些正在慢慢向我们靠近的汽车黑科技,它们又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呢?
L5级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目前在汽车领域还属于发展阶段,更多的厂商已经达到了L2级自动驾驶,个别厂商已达到L3级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目前在汽车圈炒得火热,无论是新推出的车型还是中期改款车型,只要是搭载L2级别自动驾驶的,都会把这个当做一个卖点。在特定环境和道路上辅助驾驶员完成操控,虽然可以短时间不掌握方向盘,但却丝毫不能分神,随时准备应对特殊情况接管驾驶。其实目前的L2、L3级别不能算真正意义的自动驾驶,_多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而未来将会普遍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自动驾驶,是L5级别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全由电脑掌控,实现解放驾驶者的双手,你甚至可以在车内工作、睡觉,不用担心随时需要接管驾驶。
不过,目前L5级别在国内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毕竟要考虑多各方面的因素,规范化的城市交通网络,行人交通安全意识的全面遵守等等,不过,自动驾驶在不远的将来会逐步实现,到那时,将改变所有人的出行方式。
生物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是一个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些主要生理和行为特征对其进行识别。它基于用于数据采集的硬件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软件组件,这些软件组件允许通过数学算法执行数据分析并重构人的身份并对其进行识别。
虽说生物识别已经不陌生,但如今在汽车领域的生物识别还未得到普及。不过在未来的汽车上,你将会看到大量的生物识别技术,届时我们将告别车钥匙,告别车辆启动按钮。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我们的指纹、面部识别等一系列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生物识别技术的全面应用,还会为驾乘者提供身体状况的实时监测,这将更好的预知风险,为驾乘者保驾护航。目前已有少数车企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来降低驾驶者因为走神或疲劳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脑机接_术
用意念打开电视机、驾驶汽车、控制机器人,这些场景在科幻**中经常出现,但实际上,未来20年,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机器会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
这需要“脑机接口”技术,它是目前比较前沿的研究方向。2017年,美国科技狂人伊隆·马斯克成立了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这家科技企业致力于把人脑与电脑连起来,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和任何带有电脑芯片的设备进行交流。2018年,美国国防_研究计划局也计划开发下一代脑机接_术,目的是提高军事人员的能力。因为脑机接_术可以让军事人员通过大脑控制无人机等设备,同时还可以增强军事人员的记忆力等。
试想一下,在未来你只需想一下你要去的地方,通过芯片将你的想法传输在车载电脑中,电脑便自动帮你规划出路线,搭配自动驾驶技术的协同工作,将你送到你所想的地方,是不是想到就很酷。
智能公路
要想实现自动化,智能公路成了现行条件,未来的智能公路可能会采用特殊材质进行铺设,而这样的特殊材质可以实时传输公路上行驶汽车的车辆信息、路面信息、交通情况等。
有相关技术人员描绘了未来的“智能公路”的美好前景:早上,司机启动汽车发动机后,车载大功率计算机也同时被打开,随即从一系列的地球定点卫星那里接收到信息资料。汽车上路后,位置检测器开始工作,电视显示器随时指示出汽车行驶的位置。
车载计算机会分析处理来自公路上的交通监测设备的城区网络信息。这时仪器屏幕便显示出五条通向办公地点的路线,按一下按钮,屏幕即显示出一条红色轮廓的_路线。如此一来,有效帮助车辆提升驾驶安全的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交通拥挤。
马曰:
目前,各大车企对于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都是不遗余力,因为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配置功能或者技术革新,掀起新的时代潮流。其中_热门也是大多数人都看好的是和AI结合后的产物,也是汽车逐步智能化后,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之类的高大上应用,也许在当下认可度、实行度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实现的那一天离我们并不遥远。
随着以上技术壁垒逐渐击破,汽车行业将迎来新的产业竞争,届时,率先实现以上技术量产化的车企,或将有更高的话语权与行业竞争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的前沿创新技术
新能源的前沿创新技术
八项前沿技术分别为:分布式驱动液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关键技术、_固体氧化物(质子导体)电解水制氢技术、高强度高淬透性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形钢、滑板_转向制动悬架一体化轮端驱动轮技术、多维内部信号感知的智能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评价技术、基于ODP和空间光学的智能车载光显示解决方案、SiC控制器功率模块封装烧结材料及工艺技术。
八项创新技术分别为:系统深度融合的安全_电动汽车整车_技术(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石墨极板燃料电池强耐低温快速自启动技术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算力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华山二号A1000(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端云融合技术的电池全场景安_方案 (蔚来控股有限公司)、一体化压铸车身技术 (特斯拉 (上海) 有限公司)、磷酸盐聚阴离子型210Wh/kg电池关键技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高性能励磁同步电机系统 (宝马中国)、紧凑型集成化同轴式电驱动桥 (舍弗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_新能源汽车大会已连续4年组织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累计评选出33项创新技术和28项前沿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产学研各界的高度关注。科技评选结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促进了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的集聚,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
创新技术汇集了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驱动系统、轻量化、自动驾驶芯片以及整车_等领域具有标志性的_新成果,前沿技术评选采用了“_文献扫描+_综合研判”的评价方法,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刻洞察,识别出智能电池、新型驱动系统、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先进汽车材料与工艺等八个前瞻技术方向,全面反映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创新的新趋势。
八项前沿技术:分布式驱动液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关键技术、_固体氧化物(质子导体)电解水制氢技术、高强度高淬透性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形钢、滑板_转向制动悬架一体化轮端驱动轮技术、多维内部信号感知的智能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评价技术、基于ODP和空间光学的智能车载光显示解决方案、SiC控制器功率模块封装烧结材料及工艺技术。
八项创新技术:系统深度融合的安全_电动汽车整车_技术、石墨极板燃料电池强耐低温快速自启动技术、大算力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华山二号A1000、基于端云融合技术的电池全场景安_方案、一体化压铸车身技术、磷酸盐聚阴离子型210Wh/kg电池关键技术、高性能励磁同步电机系统、紧凑型集成化同轴式电驱动桥。
据介绍,自2019年以来,_新能源汽车大会已连续4年组织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累计评选出33项创新技术和28项前沿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产学研各界的高度关注。科技评选结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促进了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的集聚,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2021纯电动汽车有哪些技术突破?
在很多方面纯电动汽车技术都取得了突破:
1、获评前沿技术的技术为:新能源汽车用超级铜线
2、 基于AI算法的电池热失控云端预警技术
3.、无线智能网格网络的电池管理系统
4.、高转矩密度重载电动轮系统关键技术
5、 _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技术
6、获评创新技术的所属企业与具体技术为:中国_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超高性能永磁同步电驱系统关键技术
7、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热失控热扩散测试技术
8、 特斯拉公司的优化热源的电动汽车热泵技术
9、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功能复合集流体技术
10、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大阵列高分辨毫米波雷达
11、地平线公司的基于_能AI芯片的车载智能交互解决方案
12、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无钴突破性技术
13、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面向电动汽车超大规模接入的充电网技术
14、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重型商用车大功率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是_面向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评选,评选工作由28位国内外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等科技创新领域有重要建树、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科学家及__组成的_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具体负责。该评选是_新能源汽车大会的重要同期活动,旨在准确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在前沿技术研究及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_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关键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引导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加速突破。评选结果在每年的_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向全球发布,此前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举办,受到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小汽车的前沿
小汽车的前沿
近日,在2022_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大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席欧阳明高代表大会公布了2022“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此次评选的创新技术汇集了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驱动系统、轻量化、自动驾驶芯片以及整车_等领域具有标志性的_新成果。前沿技术评选采用了“_文献扫描+_综合研判”的评价方法,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刻洞察,识别出智能电池、新型驱动系统、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先进汽车材料与工艺等八个前瞻技术方向,全面反映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创新的新趋势
本次评选共征集了125项候选技术,由_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的31位国内外__学者,经过评审,以下八项前沿技术和八项面向量产应用的创新技术脱颖而出。八项前沿技术:分布式驱动液氢燃料电池重型商用车关键技术、_固体氧化物(质子导体)电解水制氢技术、高强度高淬透性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形钢、滑板_转向制动悬架一体化轮端驱动轮技术、多维内部信号感知的智能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评价技术、基于ODP和空间光学的智能车载光显示解决方案、SIC控制器功率模块封装烧结材料及工艺技术。
据介绍,自2019年以来,_新能源汽车大会已连续4年组织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累计评选出33项创新技术和28项前沿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产学研各界的高度关注。科技评选结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促进了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的集聚,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14项“黑科技”揭示新能源汽车技术趋势
光明网讯 9月28日, 2020年“全球新能源 汽车 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在2020_新能源 汽车 大会上发布。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 科技 委员会联合主席欧阳明高代表大会公布了本年度评选结果,共有7项创新技术和7项前沿技术入选。
本次评选于2020年2月份正式启动,来自全球新能源 汽车 主要技术领域的27位__学者组成_新能源 汽车 大会 科技 委员会,负责本次评审工作。本次评选从整车集成与控制、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智能化、轻量化及新材料、能源供给、其他相关技术等8个技术方向共征集了百余项前沿及创新技术。
经形式审查后,有56项创新技术和51项前沿技术进入初评环节;经过初评后,有12项创新技术和10项前沿技术进入终评环节。经过_后评审,7项创新技术和7项前沿技术脱颖而出。
据介绍,此次获奖的7项创新技术已实现量产化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水平;而获奖的7项前沿技术则展示了全球基础研究的_新方向,为今后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战钊)
链接
2020年7项创新技术
1、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
——弗迪电池有限公司
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是全球首创的具有高集成效率、高安全防护的动力电池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拉深/挤出工艺制约,并攻克超薄铝壳焊接技术,成功开发长宽比为10:1、厚度为0.3mm的超长超薄铝壳刀片电池,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_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超过60%的体积集成效率。与传统电池系统40%的体积效率相比,体积集成效率提升50%,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 汽车 续航里程达到600km。同时,基于磷酸铁锂先天的安全优势,刀片电池的紧密组排设计、多功能集成包络设计和系统三明治式结构设计可以从多层级多维度保障动力电池系统安全。
2、面向海量场景的自动驾驶云仿真_技术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该技术在计算节点中闭环运行全栈自动驾驶算法,并利用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支持一万个以上场景的并行计算,使得1000个测试场景的运行时间从2天大幅缩减至4分钟,并实现全自动化测评。在虚拟城市中数以千计的自动驾驶车辆不间断的持续行驶,并通过随机工况和激进交通流提升测试复杂度。云仿真节点中通过数据压缩、场景分割、网络策略模型、流量锁、全局帧同步等机制保证了仿真时序一致性和通讯效率。同时,为实现高精度场景建模,使用多传感融合技术自动计算三维模型位姿、网格和匹配纹理,自动化率超过90%,三维场景相对误差小于3cm。该技术实现了高并发、_率、高容灾、低成本,保障数据安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动力电池_成组CTP技术
——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_成组CTP技术打破了行业固有的“单体成组模组再成组电池包” 三级成组设计思维,从电池包结构高度集成、新工艺研发以及热管理优化等方面开发了全新的动力电池_成组CTP技术,实现两级成组—“单体直接成组电池包” 。CTP技术将电池包的重量成组效率从行业平均水平70%提升至80%,体积成组效率从56%提升至65%,零件数量减少25%。同时,减少了传统模组的生产工序,生产效率提高20%。量产电池包重量能量密度超过170Wh/kg,同时在研产品电池包重量能量密度达到215Wh/kg。
4、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上海捷氢 科技 有限公司
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通过采用超薄金属双极板、低Pt催化剂、空气侧无外增湿及智能控制策略,有效缩小了燃料电池系统体积,降低成本。搭载该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可达到92kW,体积功率密度达到956W/L,贵金属Pt载量为0.35mgPt/cm2,可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双_,尤其是能满足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的中重型货车功率的需求。同时,该技术通过建立质子交换膜中水含量状态的_智能检测与控制策略优化,实现-30℃的无辅助热源的低温启动,可补足目前纯电动技术在寒冷区域应用不足的空白,形成优势互补局势。
5、800伏碳化硅逆变器技术
——德尔福 科技
该逆变器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和应用了Viper电源开关。该开关高度集成了双面散热技术,并将原来的硅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_)电源开关更换为了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_ET)开关。与前几代逆变器相比,可以减少40%的重量,缩小30%的整体尺寸,提高25%的功率密度,同时可以减少_70%的开关损耗。该技术下的逆变器可以赋能电压高达800伏的电气系统,相比如今_的400伏系统,因重量和损耗的较少,它可以提升电动 汽车 (EV)的行驶里程并将充电时间缩短一半。
6、基于升腾AI的自动驾驶云服务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HUAWEI Octopus基于“升腾910”AI芯片和AI训练_,通过软硬件加速,自动分析算法、并行仿真等技术实现车云协同的自动驾驶数据快速闭环。Octopus提供数据、训练和仿真三大服务。Octopus突破了真实_时空的约束,在仿真空间更_地运行算法,快速得到算法里程数据和性能评测数据,旨在降低自动驾驶开发门槛,让自动驾驶开发变得更智能、更_、更便捷。
7、车用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开发宽电流适应性膜电极、_流体分配金属双极板和自调节集成化电堆结构,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的高比功率和高可靠性,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2kW/L,并完成了电堆及其关键部件的工程化开发,成功通过38项车规级验证。经电堆、发动机台架及整车的振动试验、环境标定试验、碰撞试验以及路况测试表明: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可以满足全天候环境车用要求,为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部件和技术支撑。
2020年7项前沿技术
1、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电池技术
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和快锂离子传导特性,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之一。在高电压下,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剧烈的副反应是限制镍锰酸锂材料商业化的_障碍,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构造稳定的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和耐高电压的材料体系,具体包含高电压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电解液开发匹配技术,高电压辅助配套材料的匹配改性技术,这些技术也将推动电池行业向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的目标前进。
2、新型无氟碳氢质子交换膜技术
新型无氟碳氢质子交换膜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耐久性,较高的离子交换率使其电导率是目前_的全氟磺酸膜的1.5-2倍。同时显著降低了氢气的渗透,这不仅减少了寄生电流密度的损失,而且可以减少由渗透的氢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过氧化氢。碳氢质子交换膜的低气体渗透性主要是由于碳氢聚合物的气体溶解度比含氟聚合物低,碳氢膜低氢气渗透率的特性,可以减少铂层带状化,增加催化剂层寿命。同时,减少氢气渗透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对氢气排放的要求,提高了整体氢能效率和续航能力。
3、基于3D结构复合载体的铂基合金催化剂技术
本技术采用石墨烯为载体材料,以阳离子聚合物PDDA功能化的碳黑为间隔物,与氧化石墨烯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解决制备过程中石墨烯片层发生堆叠的问题;经化学还原得到三维石墨烯/功能化炭黑复合材料,然后担载Pt及其合金纳米粒子,制得基于3D结构复合载体的铂基合金催化剂。制备的催化剂,具有_的核壳结构可避免过渡金属的腐蚀,电化学活性、稳定性优异, Pt利用率大幅提高,成功实现了Pt用量及燃料电池成本的降低。
4、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技术
固态锂电池以其高比能、高安全等显著优势,成为未来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核心动力,设计和制备物理与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固态电解质迫在眉睫。“刚柔并济”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设计理念,是以尺寸热稳定性好的“刚”性材料为骨架支撑,复合电化学窗口宽、室温离子传输性能优异的“柔”性聚合物材料和高离子迁移数锂盐,有效解决了单一聚合物电解质尺寸热稳定性差和力学强度低,以及单一无机固态电解质界面传输和加工性能差的瓶颈问题,利用该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研制的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高比能、高耐压、长寿命等_特点,是未来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选择。
5、智能驾驶感知计算_技术
智能驾驶感知计算_是实现 汽车 智能化的基础,是机器替代人的眼睛识别外部环境,迈向无人驾驶的前提。智能驾驶感知计算_基于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处理器和视觉算法的深度融合优化,利用先进的车载视觉传感器、雷达等感知设备,支持针对复杂场景的细粒度、结构化的语义感知,对高度可扩展、模块化的三维语义环境重建以及透明化、可追溯、可推理的决策和路径规划。满足不同场景下_别自动驾驶运营车队以及无人低速小车的感知计算需求,支撑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6、高功率密度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技术
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具有较低内阻,较高功率密度,较_能和良好高_切换特性等优点。以上性能可提高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跟传统硅基组件相比可提高30%以上的效率,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有效减少驱动逆变器系统体积,降低系统成本。受限于单颗芯片输出电流较小,暂时无法使用于车用驱动逆变器。但通过芯片并联与应用高导热键合材料来降低热阻提升整体电流输出,可以实现高功率密度和每相可输出350A大电流的高功率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目前,硅基组件中MO_ET无法耐高压 、IG_开关切断速度不够快造成能量的损失较大,随着硅基氮化镓成本的降低,未来在车载充电机,驱动逆变器,车辆到电网的电力储存等新能源 汽车 市场应用上氮化镓有较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7、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技术
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是具有扇形模组定子绕组、制动盘和电机转子一体化设计的新型轴向磁场电机。应用到乘用车上能有效降低轮毂电机的簧下质量,能有效结合液压制动以保证车辆制动安全性,能避免与现有车辆底盘悬架零部件的运动干涉。关键技术涉及扇形模组定子绕组设计封装技术、制动盘和转子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电磁和机械耦合的NVH技术、扇形模组电机的控制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形成独立转向的驱制动一体化零部件,可以形成分布式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汽车前沿”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